“进入医疗服务行业的路径逐渐清晰,但并不等于可以将服务转化为‘真金白银’,仍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改的政策背景下,各类资本的积极涌入已经给医疗服务格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作为医疗产业链一环的保险行业,也在这一波浪潮中迎来了向上游医疗领域延伸的整合良机。
这一良机就是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被称为保险业的新“国十条”。
低调布局进展缓慢
《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鼓励险企大力开发各类医疗、疾病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事实上,早在2009年中国保监会就曾下发《关于学习贯彻〈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明确了探索险企办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等六项政策。
然而,虽然顶层设计已经提出全新的政策框架,但众多险企在尝试资本方式布局医疗服务领域方面并非一帆风顺。
2011年,平安保险公司与深圳市龙岗区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合作建立龙岗区中医院项目,但在一年后该医院试业时平安保险却悄然退出;泰康人寿在推动“养老社区”过程中也在探索延伸医疗服务,此前泰康方面曾表示正在申请二级医院牌照,但过程依然艰巨;阳光人寿与山东潍坊人民医院和潍坊医学院共同筹建阳光融和医院也于近日获批,项目总投入25亿元,阳光人寿将持有50%以上股份,医院建成仍待时日。
毫无疑问,险企如果能拥有自己的医疗平台,将在控制风险、降低赔付率、更有效评估病人和实施健康管理方面展现出优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认为,相比社会公共医疗保险,商业保险通过设计病种和条款,能提高控费能力,并有助于改善医疗支付能力。此外,通过商业保险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也可以提升商业保险的服务能力,优化产品结构。
“医疗行为的风险如果不可控,就根本谈不上风险评级和精算,这也是目前国内医疗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险企也亟欲改变。”某大型人寿保险公司精算师吴先生对记者表示,险企通过布局医疗服务行业,理论上能够更好地监督医疗行为,为丰富险种所需的保险精算提供前提。
路径清晰盈利难估
对于险企纷纷布局医疗服务,清科资本总监岑明华指出,以往险企投资开办医疗机构会受到一些限制,但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开,险企已经找到了涉足医疗服务市场的路径。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参股以及不动产投资,保险集团亦可以通过下属的医疗投资公司参与医疗机构的改制和融资。”岑明华说。
通过投资不动产参股医院管理公司,或在保险集团体系内自建医疗投资公司等形式是过去险企涉足医疗服务领域的主要方式。如今,国务院发布《意见》正式支持保险企业加深与医疗机构的服务融合,无疑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中的“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用途”,显然,政策的不确定性已经改变。
然而,险企可以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并不等于就可以将服务转化为“真金白银”。
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合伙人董梅曾经以医疗投资中介机构代表身份接触各类客户,其中也包括保险公司。她坦言,想与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合作或投资极为艰难,往往只有依靠国资背景的资本企业才可能做到。
“国外保险公司进入医疗行业是以产业投资来运作的,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产业基金,都是医疗行业的后盾,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国内目前多是股权投资,以资本自己运作为主,二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董梅告诉记者。
中信产业基金北京弘慈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泉源认为,站在资本的角度,布局医疗产业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投资与管理中的实际选择问题。
“到底是投资营利性医院还是非营利性医院,到底是投资综合性医院还是专科医院,到底是控股投资还是参股投资?此外,投资方选择某一个医院标的,究竟是看重什么,怎么与自己的资源相结合以及投资后如何管理,都是需要思考的。”张泉源说。